刊名:中国水产科学
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学会;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ISSN:1005-8737
CN:11-3446/S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098246
数据库收录:
文摘杂志;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3-201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哥白尼索引;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水产和渔业
期刊热词:
研究论文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编辑:丁翾】
危起伟介绍,人工养殖的长江鲟回归自然后,它的生存风险仍然存在,包括被捕捞或者被钓走。同时,栖息地的环境和食物也会影响长江鲟的繁殖,“从目前来看,长江鲟在野外还没有建立稳定的野外种群”。
记者查询公开报道了解到,今年7月22日,“朝天门至涪陵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活动上,放流长江鲟等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共22万尾;今年6月28日,在重庆南岸区的广阳岛上,放生了包含长江鲟在内的鱼类共5000尾。
“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野外重现?针对读者和网友关心的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危起伟8日晚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并不是新鲜事”,尽管长江鲟已经被宣布野外灭绝,但并不等于野外没有长江鲟。近几年,依靠增殖放流活动,人工养殖的长江鲟一直在长江内生活着,而且长江鲟的身影也会时不时地在野外出现。
2021年1月21日,宜宾(四川),一尾长江鲟被放流入金沙江。新华社记者杨迪 摄
危起伟称,此次湖北团风发现的这尾长江鲟,仅从外观上看无法判断它是野生个体还是人工放流个体,但在长江中游野生长江鲟已经绝迹了20多年。“从2007至2022年,累计放流的人工养殖长江鲟共计86.58万尾。近几年,每年在长江上游放流的人工养殖的长江鲟在10万尾左右。”危起伟表示,9月6日被发现的这尾长江鲟同样为人工养殖,并非野外个体。
采访中,危起伟强调,虽然已经掌握了人工繁殖长江鲟的技术,但长江鲟的处境仍旧不容乐观。“目前,我们只能说人工养殖长江鲟取得了成功,但长江鲟的自然繁殖系统还没有得到重建。只有自然繁殖种群获得重建后,人工养殖长江鲟才会取得阶段性胜利。”
2022年2月25日,三峡库区珍稀鱼类驯养基地工作人员在查看长江鲟的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唐奕 摄
危起伟表示,长江鲟人工繁殖已见成效,随着长江大保护以及长江野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长江鲟有可能重返长江、重返家园。
长江鲟又称达氏鲟,其种群基本靠人工放流维持。受人类活动影响,从20世纪后期开始,长江鲟自然种群资源规模急剧缩小,至2000年左右自然繁殖活动停止,自然种群已无法自我维持,面临野外绝迹风险。2010年,IUCN将其升级为极危级保护物种。
与已灭绝的白鲟不一样的是,长江鲟人工繁殖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1976年,重庆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长江上游首次江边拴养长江鲟催产成功,获受精卵11.4万粒,获苗1300余尾。201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实现达氏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首获子三代仔鱼。同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指导开展长江鲟资源恢复和自然种群重建工作。实现大规模的长江鲟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被认为是恢复野生资源数量、实现自然种群重建的主要手段。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8日讯(记者张维纳)今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显示,长江鲟野外灭绝。9月6日下午6时许,在湖北省团风县罗霍洲网红沙滩发现了一尾长江鲟。
文章来源:《中国水产科学》 网址: http://www.zgsckx.cn/zonghexinwen/2022/0909/602.html
中国水产科学投稿 | 中国水产科学编辑部| 中国水产科学版面费 | 中国水产科学论文发表 | 中国水产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水产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